外交事业开拓者——非洲大使馆里的老八路
作者:焦点 来源:综合 浏览: 【大 中 小】 发布时间:2024-11-15 19:53:48 评论数:
作者:陆苗耕上海奉贤人,外交1964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 。事业使馆1965年8月进入外交部,开拓先后担任外交部非洲司处长 、非洲参赞,老路中国驻开普敦首任总领事
。外交音频正文毛主席和周总理创建的事业使馆“文装解放军”外交队伍
,建国初期涌现了一大批将军大使,开拓他们是非洲新中国外交事业的开拓者
。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,老路一批老八路大使
、外交参赞 ,事业使馆活跃在五大洲星罗棋布的开拓我国外交阵地上
。笔者在70年代作为青年外交官,非洲在非洲大陆驻利比里亚大使馆工作
,老路亲自感受了老八路大使和参赞的言传身教
。不惧进“坟墓”当年,中国驻利比里亚大使馆由外交部派出的主要领导有大使王人三
、政务参赞于梦尤、调研参赞马绍伦(王大使夫人) ,均是老八路
,经历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烽火洗礼。王大使解放后曾出任江苏省宣传部长和苏州市委书记等职,60年代初调入外交部。1977年初,他从中国驻乍得大使调任驻利比里亚首任大使。中国驻利比里亚首任大使王人三(前排中)与部分馆员合影,第二排右一为作者 。于参赞直接从驻埃及使馆转来,担任临时代办 ,挑起建馆繁重任务 ,以便尽快顶替台湾“使馆”。马参赞是当时部内知名的律己严格的优秀女干部 。她对继续到艰苦地区工作乐观待之,称利比里亚的环境和条件比乍得强好几倍
。看着年逾六十的老八路乐呵呵地对待驻在国的艰苦条件,我们年轻人有什么可抱怨的呢!实际上 ,人人都知道利比里亚气候炎热潮湿、蚊蝇甚多 、疟疾肆行,曾被西方称为“外交官的坟墓”。利比里亚气候炎热潮湿,疟疾肆行,是联合国公布的世界最不发达国家之一。在2014年西非埃博拉病毒疫情中
,利比里亚是重灾区。王大使在一次讲话中向大家表示:我十分热爱利比里亚这块外交阵地
,它来之不易呀!过去美国鼓吹门户开放政策 ,趁机挤进中国
,同其他帝国主义一起欺压和掠夺我国。利比里亚总统托尔伯特奉行门户开放政策,企图摆脱完全依赖美国的状态 ,同各国发展关系,终于迈出了同中国建交的一步,驱逐了台湾当局在这里的‘外交机构’。利比里亚是美国黑人移民后裔执政的国家
,曾把美国称为其‘母国’,现在也不听命于美国
,这是多么好的事情啊
!这是我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后 ,连连得手的又一块外交阵地。我们全馆同志身处外交第一线,一定要全力以赴巩固和发展这块外交阵地 ,不辜负组织上的重托
,不辱使命。他说着说着,忽然激越的语调陡降下来
,语气越来越严肃
,郑重地指出 :“可是
,我们有的同志却看不起这块外交阵地
,说我们馆是‘赖馆’ ,这是什么意思?我听了很生气。”不少同志对王大使突如其来的发火感到惊讶,真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
。中国驻利比里亚大使馆原来台湾出版的书中
,把国名利比里亚译成“赖比里亚”,把利比里亚使馆也称为“赖比里亚使馆” 。当时我馆有同志平时开玩笑 ,简化戏称为“赖馆”。不知此说何时传到王大使耳里,引起了一场风波
。经王大使公开对此说法不悦后,使馆无人再启齿说“赖馆”了
。多面手勤杂工老八路们始终保持着旺盛的学习热情。王大使每天要收听几次国内广播,他对“洋货”最感兴趣的是收听效率好的短波收音机 。国内的重要信息不少是王大使自己首先获悉的。外交战线上的老八路要求馆员做到的总是首先自觉遵守
。 周恩来总理有一年 ,王大使从国内参加学习班返馆 ,兴致勃勃地向我们解释周总理当年向外交人员提出的四句话 ,即十六字守则。他说
,第一句“站稳立场”,指“脚”,我们的立足点一定要稳如磐石,对党和国家要无限忠诚 ,任何时候不能有丝毫动摇 。第二句“掌握政策”,指“手” ,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 ,我们在执行外交政策时一定要认真贯彻,不能马虎行事
、粗枝大叶。第三句“熟悉业务”,指“头”
,我们的头脑要装外语、外交业务
,以及各方面的有用知识,这样才能应付自如 ,出色完成任务。第四句“严守纪律”,指“口”
,对待外交机密要守口如瓶,慎之又慎
。王大使接着说,脚、手
、头、口均要充分到位 ,这才是一名优秀的外交人员,希望青年同志务必牢记做到。同志们都赞叹老八路们真富于智慧和幽默,经他们如此生动地解释,十六字守则就不难记住和领悟了 。馆领导总是提前上班
,不管前一天晚上对外活动至多晚,他们还是坚持像往常一样到办公室,这常使有的年轻同志晚起床
、迟上班感到汗颜
。他们严格遵守外事纪律
,高度重视每一次对外活动,总是提前半小时做好准备工作 ,使落在后面的同志感到内疚。他们外出无论办公事或私事
,总是向下级或值班人员打招呼或正式请假 ,说得清清楚楚。他们严格做到公私分明
,一尘不染 。凡是对外活动中 ,客人赠送的礼品,均一律交公。于参赞曾用擦公家沙发的黑色油膏擦过一两次皮鞋
,待家里托人带来了鞋油,就向公家偿还了一支,同志们怎么劝说,他执意要补上。他们平时写信均自备信封信纸,更遑论茶叶
、香烟
,均不占公家一点便宜
。他们精打细算,努力为国家节省钱财 。建馆初期
,我们住在蒙罗维亚市希尔顿高级饭店,每个房间连着中央空调 ,吃的是美味佳肴
,院内还有碧波粼粼的大型游泳池,条件相当不错 ,但是大家如坐针毡一般,感到费用太贵了。一顿早餐就要破费5-6美元 ,中、晚餐要付20美元左右,一个标准房宿费每天要支出50美元
,人人为此咋舌。有的馆员在同家人的通信中抱怨,说现在我们住在旅馆里 ,“一餐一月伙食”“一宿半年粮食”(当时1美元约合1.4元人民币,国内一个月伙食费10多元人民币)
,过着奢侈的生活。利比里亚蒙罗维亚市中心街景作为建馆的负责人
,于参赞更是着急万分 ,广泛开展活动
,多方获取购房信息。在短短的时间里,我们购置了一处不大的房子作为临时馆舍
。从旅馆撤离的那天,人人如释重负。由于新馆不大
,大家住得十分紧张
。王大使夫妇只有卧室,没有办公室。于参赞夫妇把不到10平方米的小屋作为卧室兼办公室
。有几位同志睡在大厅里。于参赞还发动大家自己动手整理院子,粉饰里里外外的墙壁 。于参赞在使馆待了一年多,后来日见其消瘦 ,十分憔悴,还一直坚持工作。实际上,他病得不轻 ,临行时走路都感到吃力 ,馆里的同志都为其忧虑不安。不久,从国内传来消息 ,于参赞身患癌症,半年后病逝
。使馆同志听后
,人人为这位克己奉公、鞠躬尽瘁的老八路洒下了悲痛的眼泪。别看外交官总是西装革履
、衣冠楚楚,实际上中国外交官是多面手的勤杂工,许多高级外交官都有这方面的经历。当年为了节省开支和使馆的安全保密起见 ,尽量少雇外边人员 。对外开展宴请活动,后台的涮锅洗碗任务繁重
。一次小宴请,外交官们在后台要洗大批茶杯 、水杯
、酒杯、碟子 、刀叉和各种盘子等器皿,不仅要洗干净 ,清水冲干净 ,还要擦得干干净净,不留水迹
。说中国外交官是“洗碗专家”一点也不夸张。宴请结束后,馆领导常到后台来一起帮厨
,并感谢同志们的团结合作精神和勤俭办馆的作风 。兼当“运输队长”老八路们心里总是装着大家
,这方面的事例不胜枚举。当时使馆是集体伙食
,馆领导要求厨师对外出工作晚归的同志
,一定要留好饭菜,馆员生了病要提供病号饭
。周末
,小会餐一次,大使、参赞也和大家一起包饺子。外交邮袋当时,馆员同国内的亲朋好友唯一的联系渠道,就是通过信使每月一次传递信件,大家把信使赞为“天使” 。每次信使到馆
,大家列队迎候
,仿佛是久旱逢甘霖。邮包一打开 ,人人寻找自己的信件
。领导首先关心每人是否收到家信 。有一次 ,发现一位厨师未收到家信,情绪特别低落。王大使同他促膝长谈
,帮助分析原因,开导他耐心等待 ,还请其他同志帮他遣闷解忧
,陪他逛商店、看电视 。后来才知道这班信使出发日期提前了,因此有些信件未能赶上。按规定,当时使馆人员每两年休假一次 。大使每年回国述职一次
,夫人随行。老两口为此事常常忙得不亦乐乎,不仅为每位馆员捎信,还让每人一定给家属带些东西 ,见物如见人,让每个家庭欢欢喜喜。他们尤其关心厨师、公务员、司机等出国机会少的工勤同志,总是主动提出为他们携带电视机、收录机等大件物品,甚至让出自己的海关免税物品指标。他们的豁达大度,深为大家赞许 。王大使到京后,要向国内各有关部门汇报工作和商谈事情 。马参赞则给馆员家属挨家挨户送信递物
,临行前又挨家挨户收信接物 ,简直成了“运输队长”。王大使夫妇回馆后
,馆内一片欢腾,比过节还热闹。大家盼到了抵万金的家书,看到了久别亲人的照片 ,收到了家人带来的物品。王大使夫妇还向大家讲述家访的具体情景,每个馆员乐滋滋地听着
,仿佛见到了亲人一般
。原标题
:《外交事业开拓者——非洲大使馆里的老八路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