原创 明末奇才卢象升之死,崇祯也是明朝的掘墓人

作者:探索 来源:知识 浏览: 【 】 发布时间:2025-02-23 01:36:42 评论数:
原标题 :明末奇才卢象升之死,原创崇祯也是明末明朝墓人明朝的掘墓人 卢象升江苏宜兴人,自幼勤学爱读 ,卢象天启二年中进士。升之死崇在读书之余 ,祯也卢象升还非常好武。原创不仅遍读“古将相名臣之略、明末明朝墓人军国经制之规” ,卢象还练就一身武艺和惊人臂力(据传日常习武的升之死崇大刀就重170斤) 。 崇祯二年“己已之变”中 ,祯也已任大名知府的原创卢象升募三千乡勇入京勤王获朝廷嘉许。次年迁山东布政司右参政 ,明末明朝墓人整饬大名、卢象广平、升之死崇顺德三府兵备并负责清剿太行 、祯也恒山一带的流寇盗匪。 注 :广平、顺德等地古为天雄节度使辖区 ,故卢象升编练的民勇又被称为“天雄军”,但是天雄军始终是支地方团练武装 ,卢象升离开后并未带走。 卢象升练兵除了效仿古代名将的练兵良策 ,还独创了自己的“奇” 。即从军中挑选身躯矫健 、善于登高涉险的士卒组建一支小规模骑兵 ,专司偷袭  、劫营以及交战时突袭扰乱敌阵。 此外卢象升也颇具人格魅力和感召力 。他甘守清贫不贪财 ,对待士兵们“推食食之 ,解衣衣之” ,作战时也冲在最前面 ,很是鼓舞士气 。由此卢象升屡屡击溃盗匪、流民军保得一境平安 。 崇祯七年三月 ,卢象升被升任为郧阳巡抚 。当时郧阳地区三成人死于战乱 ,剩下的也大多逃亡或被流民军裹挟 ,可以说是百里无人烟 。 卢象到任后 ,先是率几百人马夜袭流民军大营,暂时赶走流寇。然后整顿选拔官吏重建地方管理系统,并向朝廷申请减免赋税安抚百姓。接着抽调荆襄各卫后备士兵进行屯田种粮。最后整顿军队 、严肃军纪 ,并在各村寨施行保甲法,压缩流民军活动空间和获得给养的途径。 经三个月的努力 ,郧阳局势趋于稳定,随后卢象升又跟随五省总督陈奇瑜出征平叛。率军由竹溪至平利等处攻打流民军,九战九捷斩首万余 ,将汉江以南的流民军几乎剿尽…… 崇祯八年五月  ,卢象升被改任为湖广巡抚,三个月又后接替原来的上司陈奇瑜 ,坐上了五省总理(南直隶 、河南、山东、四川 、湖广)的位置,负责围剿东南地区流民军 。 两年不到的时间从一个小小的兵备道攀升为首屈一指的封疆大吏 ,既是卢象升的能力,也是崇祯的病急乱投医 – 谁看着行就谁上 。 面对沸腾的天下,崇祯只想尽快平叛 。但他又不愿意正视问题并承担责任 ,配合他的臣属为他们排忧解难 。或者说崇祯只关心结果 ,不关心臣属为什么获取不到他想要的结果 。 当时朝廷最大的问题是没钱 。因为缺饷 ,很多负责平叛的明军也哗变成了叛军。而朝廷想出的办法却是向已经揭不开锅的农户加征“三饷”,这能解决问题么? 卢象升在接到任命后连上“平寇十要”和“三大机宜”两疏 ,他认为这种搞法不仅难以筹出军饷,还会逼迫军民投身贼寇,朝廷会陷入越剿越多的死循环 。他对应提出了“因粮输饷” ,即向家境殷实的官绅加税。 熟计八年来强寇愈剿愈横,所在攻城掠野,大率皆由兵民从贼作贼 ,是以党类日繁。民从贼  ,多起于饥寒;兵从贼 ,多缘于缺饷 …… 乡绅每地粮一两助银二钱,士民地粮五两以上每两助银一钱,其自一钱二钱而外  ,及士民地粮不及五两 ,与夫兵荒应免之地,不得混征分毫  。并以一年为止,向后不得借题科派 …… 卢象升说的想必崇祯也明白 ,虽然其中阻力重重 ,但这是唯一的可行办法。其实流民军用的也是这个方法,而且用得更狠 。只是崇祯没这个魄力,并不表态就没有然后了。 根本问题不能解决,平叛只能是遥遥无期的事情。所以卢象升并不想接这个烫手山芋 ,连上两份辞呈 ,崇祯不同意罢了。 崇祯九年正月 ,高迎祥率数十万流民军围攻南京北部门户滁州。卢象升率军南下救援,此战卢象升的“奇兵”之法发挥了奇效。以关宁军为主力的骑兵部队  ,通过突袭冲阵 ,很快就把庞大的流民军搞得战阵混乱进而全军崩溃。 此后卢象升又一路追杀 ,在七顶山再次大败流民军,流民军精骑损失殆尽。形势一片大好的情况下 ,崇祯又下了一招臭棋 。 当年五月末 ,后金入寇京畿 。后金的目的是劫掠以及消耗明军实力 ,但崇祯认为这是奔自己来的 ,急令卢象升北上勤王。尴尬的是 ,在卢象升赶往京师的途中 ,后金已经满载北返了 。可能是头痛医头,也可能是认为京畿的安全比剿灭流民军更重要 。崇祯未让卢象升回任 ,改为宣大总督。 如此一来各路流民军如获新生“于是豫、楚诸贼遂大逞,不可复制矣” ,这不仅对明朝、对卢象升也是一种打击。此后因父丧也因有些心灰意冷,卢象升连上七封奏疏得以去职返乡丁忧(陈新甲接任宣大总督一职) 。 崇祯十年 ,杨嗣昌出任兵部尚书、东阁大学士 ,这个战略家提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,在流民军和后金的两面夹击下朝廷应该先对付谁 ?杨嗣昌认为“攘外必先安内”  ,先与后金议和,全力平定内乱 。 崇祯虽然接受了杨嗣昌的建议 ,但他却玩了个滑头。一面密令陈新甲与后金接触,一面又不公开表明自己的立场。崇祯无非是想骑墙观望,哪边利好就站哪边。但这样也导致朝堂对于“战和”首鼠两端,围绕“战和”的矛盾与对立也愈发尖锐 。 当时明军各镇分属各督抚 、监军们管辖,这些封疆又无法干涉、管辖对方(直属崇祯领导) 。他们对于“战和”的态度直接决定着各自的军事应对策略 ,这导致明军这个整体应对后金时混乱不堪 。 不仅难以协调作战,互相不救援甚至成了常态,尤其是大家观念不一致的时候 …… 崇祯十一年九月末,后金入寇 。崇祯夺情起用卢象升,命其总督宣府 、大同、山西三镇兵马拱卫京师 。卢象升闻旨后并未欣然受命,而是伏地痛哭请求解任  。卢象升知道此时朝廷战和未明,一个不慎就将万劫不复 。 十月平台召对  ,当崇祯询问应对之策时  ,早已风闻朝廷在秘密议和的卢象升答:“臣意主战 ,不主抚”。崇祯脸色一变,沉默一会后说 :“外廷有是言  ,朕未之许也”。然后崇祯不再问策  ,让卢象升去找杨嗣昌、高起潜(关宁监军)商议 。 崇祯的态度 ,也进一步加深了卢象升的顾虑,甚至有可能让卢象升感觉自己成为了皇帝的绊脚石。 其后卢象升在和杨嗣昌 、关宁总监高起潜商议时 ,他更是说出了“袁崇焕之祸其能免乎”。这是在提醒主和的杨嗣昌不要忘了前事 ,也是在提醒,祸福在崇祯那里不过是一念之间 。 此后卢象升与后金多次交手  ,但均未获取大的胜果 。既有主和派使绊子的原因,也是当时明军战斗力的必然结果 ,紧跟着卢象升在重压之下的失误葬送了他自己。 十一月末 ,卢象升不知哪里来得来“后金欲去山西”的假情报。深信不疑的卢象升,先派王朴至山西布防 ,后又准备亲率主力前往增援。京畿的敌人都未清除干净,去山西干什么?崇祯严令呵止了卢象升的调动。 紧接着又发生一件怪事,在获鹿县被后金军围攻至陷落的七八天里,卢象升率部就驻扎在附近 ,但未去救援 。具体原因不详,地方县志上的说法是“总督卢象升误信王朴之言 ,不应” 。 这两件事叠加到一起,就激怒了崇祯(也有人认为是崇祯借题发挥,以剔除这个议和障碍) 。 他下旨训斥了卢象升,并准备将其解职治罪由大学士刘宇亮接任 。虽然在杨嗣昌的劝阻下,崇祯又改命卢象升“戴罪夹剿”并降职为兵部侍郎  。但这让卢象升心中“袁崇焕之祸”的阴霾更为浓郁。 后金这次入寇 ,已致十几处州县失守、致仕重臣孙承宗全族遇害 、数十万民众流离失所等等 ,这些锅都需要人背。 事实也正如此,崇祯后面(十二月十三日)又下了一道更为严厉的圣旨,这可以说是警告、震慑 ,也可以说是为秋后算账埋下伏笔  。 卢象升侦探不明,调度无方,坐视各邑沦陷,毫无救济。向日敢战之谈,显是沽名欺众。姑念近经薄降  ,且著策励自赎 。如再逗延虚饰 ,定行重治 。 如果卢象升能看到这份圣旨(十二日战死钜鹿) ,他的理解应该会更倾向于后者 。 十一日卢象升在钜鹿被包围时(清军当天下午才开始部署包围 ,第二日正式交战) ,他很清楚高起潜和他的关宁军就在五十里外的鸡泽 。就算是高起潜不愿派兵来救,善于夜袭的卢象升还不能率部主动向鸡泽突围么 ? 最后也不是清军包围的极其严密,突围不出去 。因为十三日血战最后,杨国柱、虎大威 、李重镇等将校均溃围而出。而且卢象升可不是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,他个人的战斗力在明朝将领圈子里是可以排在前列的  。 因此钜鹿之战既是被围 ,也是卢象升主动入围。既是血战至死,也是卢象升主动求死。就像他临前说的“宁死沙场 ,不辱西市” 。 如果皇帝不愿意担责任,那么不论愿意还是不愿意臣属都得背锅 。所以当崇祯痛骂“诸臣误我”时,有没有认真想过诸臣为什么要“误他” ?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:

最近更新